首页 > 新闻中心

塑料瓶不正确使用 潜在风险不小

时间: 2024-10-12 13:07:32 |   作者: 新闻中心

  打开一瓶矿泉水或饮料,是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却给环境增加了一个废弃的塑料瓶。

  碳酸饮料、矿泉水、食用油等食品的塑料包装,主要成分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目前,PET瓶使用量已居塑料食品包装领域之首。

  作为食品包装,如果PET本身是合格产品,那么消费的人在正常情况下使用,应该是很安全的,不会带来健康风险。

  有科学研究指出,若是长期反复使用塑料瓶喝热水(大于70摄氏度),或者直接进行微波加热,那就会破坏塑料瓶等塑料中的化学键,可能会向饮料里迁移出塑化剂、抗氧化剂和寡聚物等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超量迁移,则会对饮用者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消费者一定要注意,PET瓶使用时应尽量不装热水,也最好还是不要进行微波加热。

  塑料瓶被随手丢弃后,散落在城市的街道、旅游区、江河湖泊、公路铁路两侧,不仅会造成视觉污染,还有潜在的危害。

  PET具有极强的化学惰性,是一种生物不可降解的材料,能长期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废弃的塑料瓶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不断累积,并发生破碎、腐化,给地表水、土壤和海洋等带来严重的污染。进入土壤的大量塑料碎片,会极度影响土地的生产力。

  塑料碎片被野生动物或海洋动物误食,会给动物造成致命的伤害,同时危害ECO安全。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报道,到2050年,预计99%的鸟类都会食用塑料。

  此外,塑料有可能分解成微塑料颗粒,被生物摄食并经食物链最终影响人类的健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海洋里大量的塑料垃圾正在威胁海洋生物的安全,保守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30亿美元。海洋塑料污染已经被列为近10年最需要我们来关注的十大紧迫环境问题之一。

  微塑料,广义是指环境中任何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纤维、碎片等,目前是全世界塑料污染防治关注的焦点。我国发布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也将微塑料列入着重关注的新污染源。

  微塑料的来源可能是原生的塑料颗粒,也可能是塑料制品由于光照、风化、高温、机械压力等作用而释放开来的。

  研究表明,如果人类每周多摄入5克微塑料,部分微塑料将难以随大便排出,而是会累积在身体器官或血液中。此外,微塑料还有可能穿过细胞膜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对细胞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之后发现,微塑料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已经显示出炎症、细胞停止运作和新陈代谢等问题。

  许多国内外文献报道,食品接触材料,如茶包、奶瓶、纸杯、餐盒等,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向食品中释放出几千至上亿颗大小不一的微塑料。而且,这一领域属于监管盲区,应格外引起关注。

  理论上,除了被严重污染的塑料瓶,基本上所有的饮料瓶都能回收再利用。但是在PET饮料瓶的消费和机械回收再生处理中,可能会引入一些外来污染物,如食物油脂、饮料残留、家庭清洁剂和农药等。这些物质可能残留在再生PET中。

  当含有上述物质的回收PET用于食品接触材料时,这些物质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从而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欧盟和美国均规定,从源头开始,再生PET一定要满足一系列安全指标要求,才可用于食品包装。

  随着花了钱的人饮料瓶回收意识的提升,清洁回收体系的建立,以及食品级塑料包装再生清洁工艺的逐渐完备,现在慢慢的变多的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饮料瓶的规范回收和有效再生处理,生产出符合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要求的饮料瓶,并重新用于饮料的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