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大河畔的阡陌之舞

时间: 2024-10-19 20:33:38 |   作者: 行业新闻

  驱车行进在黄河北岸这片广阔大平原,植物的清气、泥土的腥气透窗而来。没有了山的隔绝,视域分外开阔。远处,白云在路途止境逐渐飞升,近处,旺季的作物青翠一片。路旁边的果园里,桃子将熟,隔着田垄好像都能够闻得到丝丝甜美。三三两两的农民劳动着,太阳在他们的手上、脸上涂满了古铜色。

  此行并非一时鼓起。几年前,我曾到访商河,并目击了一场规划不大的秧歌扮演。之所以说规划不大,是相较当地动辄百人的秧歌扮演规划而言的。当时恰逢农忙,农民身世的秧歌队员们都在忙着抢收抢种,能聚起来的人不多。但是,这场规划不大的扮演,却令咱们感叹不已。从队员们脸上的汗水、身上的汗渍清楚明了,他们也都是刚刚从田间地头赶来,放下手里的耕具,换上秧歌的行头。可锣鼓点一响,眼里的疲乏登时散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光。他们飞跃起舞,令人不由联想,在商河鼓子秧歌两千多年的前史长卷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在打败洪水或击溃外敌时,便是这样兴致勃勃的吧?在岁稔年丰时,便是这样欢呼雀跃的吧?这秧歌里,有风雨交加的年月,更有坚韧不拔的精力。

  那次的商河之行,在我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不久前,呼应我国作协“我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再次走进了商河大地,来到殷巷镇三帽村。

  三帽村由帽杨、帽张、帽石三个自然村组成,是鼓子秧歌的发源地之一。在与殷巷镇文明站李主任、三位村书记及乡民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明,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但民间艺术大都有典籍不载的特征,待有据可考之时,实则已撒播了适当长的时刻。关于秧歌的来源,大致有“抗洪”说、“战役”说、“祭祀”说。近几年,跟着研讨的深化,逐渐的变多的人更倾向于“抗洪”说。

  黄河素有“百水之首”之称,自古决口和改道极为频频。清代付泽洪主编的《行水金鉴》中有载,前史上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大众屡受水灾。商河县全体地形较低,境内有“七十二洼”,小洼更是不计其数。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说。面临来之不易的丰收年,人们激动的心情无以表达,抄起身边的耕具舞之蹈之,又是多么入情入理。

  绵长的旧韶光里,虽日子多艰,而劳动听民达观的精力却如原上草,春风一吹,便生机一片。年年岁岁,人们在秧歌中安放自己,在秧歌中点着自己,秧歌镌刻在当地人的骨血中。

  生生不息的传承下,陈旧的鼓子秧歌非但没有被前史的河流湮灭,反而在新我国建立后日臻兴盛,勃发动听神采。1955年、1980年商河农民鼓子秧歌队两次赴京参与全国民间艺术会演。1992年,在“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近百名专家觉得,鼓子秧歌强悍遒劲,澎湃恢宏,是“我国北方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这次会议使在民间盛行但在专业舞蹈界却寂寂无闻的鼓子秧歌,带着泥土的芳香,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界。1996年,商河县被文明部命名为“我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当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商河鼓子秧歌一步步迈向了更高更大的舞台,先后参与了新我国建立60周年大庆、我国非遗春晚、我国民间艺术节、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各类大型活动的扮演,并到访十余个国家。

  谈到1980年的那次会演,年过花甲的乡民孙念俊拿出一张泛黄的合影,让咱们辨认哪个是他。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相片上血气方刚的孙念俊已是满头风霜,我问他,还扭秧歌么?他立马认真地更正我:“咱们商河叫‘跑’秧歌,‘扭’太文雅,只需这个‘跑’字才配得上鼓子秧歌的野劲儿、疯劲儿。”他还说,自己会跑下去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物不能容易放下。

  石立军是几位乡民中比较善谈的一位,他说商河鼓子秧歌门户许多,简直是一村一风格。但总体上分为“插伞”“举伞”“扛伞”三大门户,有伞、鼓、棒、花、丑五大人物,伞的大气、鼓的淳厚、棒的灵活、花的美丽与丑的诙谐相辅相成,亦刚亦柔,亦庄亦谐。鼓子秧歌还有许多阵图,相似戎行阵形,由于在古代,血与火洗礼下的商河公民勇猛尚武,这种尚武之风与民间舞蹈相蕴相融。乡民田吉山说,商河县960多个村庄,除了在田间做农活儿,乡民们的休闲时刻大多用在跑秧歌上。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没有不会跑秧歌的。只需鼓子一敲,秧歌随时随地能够摇动起来。聊到这儿,田吉山向我展现了一段视频。视频中,锣鼓喧天,几十位乡民聚在一起,有手举伞盖的,有腰系彩绸的,有白叟,有妇孺,他们沉浸于秧歌之中,怡然自得。

  乡民说,现如今,村庄复兴让老大众的日子越来越润泽了,秧歌现已成了乡民首要的文明娱乐方法,这样的场景简直天天见、村村有。秧歌关于商河人来说,不只是严重活动上的“特征大餐”,更是寻常焰火下的“粗茶淡饭”。外地人喜爱跳广场舞,商河人喜爱舞秧歌,外地的孩子们做课间操,商河的孩子们舞秧歌。

  谈及孩子舞秧歌这一个论题,帽石村的石书记有些振奋。他说,为了推进“非遗”进学校,不管农活多忙,他们都坚持每周走进学校,手把手、脚踩脚地教孩子们舞秧歌。孩子们增强了体质,体会到了非遗文明的魅力,也加深了对家园的酷爱。

  帽杨村王书记表明,学校不只自编了鼓子秧歌教材,还经常安排学校扮演,没有专门的乐队,校长教师齐上阵,也能把那些鼓、锣、钹、镲玩得像模像样。

  在商河,像石立军、田吉山这样担负“非遗”传承重担的人还有许多,三里庄村的王宗来便是一位。但是,对王宗来的采访并不顺畅,我到商河时,他正在济南的工地施工,我回济南时,他又露宿风餐返回了商河。时刻上的完美错失,并不影响咱们电话里“一见如故”。王宗来的父亲王承华,是1980年进京参与民间艺术会演的12位农民秧歌队队员之一。潜移默化下,王宗来也逐渐生长为商河鼓子秧歌的中坚力气,并被颁发“市级非遗传承人”称谓,扮演的脚印遍及全国各地,乃至走上了北京舞蹈学院的讲台。2017年,王宗来等人赴瑞典参与华人庆典,从中华大地走来的阡陌之舞在当地引发了极大颤动,这让王宗来体会到“民族的便是国际的”这句话的内在。

  假如说,具有两千多年悠长前史的商河鼓子秧歌是一条逶迤连绵的大河,“努力地传下去”,便是这条大河源源不绝的主因。

  采访的过程中,商河县文明馆的徐教师屡次发来微信语音。她说,从1980年到2023年,县里共举办了四十届鼓子秧歌会演。数百支秧歌部队、数万名秧歌队员齐聚一堂,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扮演、兄弟姐妹齐上阵的美谈不乏其人。假如哪个村没有组队参与会演,整个村庄就会感觉颜面扫地,假如哪个家庭没有成员披挂上场,整个家庭会觉得脸上无光。能够说,是公民赋予了鼓子秧歌生机与生机,是鼓子秧歌赋予了人们期望和力气。

  返程途中,我的耳边仍然回响着一声声掷地有声的锣鼓声,眼前仍然显现着一张张乌黑质朴的脸庞。高天之下,厚土之上,大河之畔,稼穑之间,一群可歌可敬的农民,正身披风雨的丝绦,胸襟命运的跌宕,且歌且舞,从前史的烟尘里走来,又大踏步向着未来走去。他们既是民族根脉的守护人,又是年代风貌的书写者。